說真的,在看完工作人員名單,剛從電影院走出來那一刻
我還真的有點莫名的惆悵與失落
或許是節奏快的讓我無法好好去品嚐每一句用心的對白
又或許是每一位劇中人的情感都是如此直接的讓我無法招架
更或許是那七封日文情書的口白依然在我腦海中強烈的迴盪著
很多人說,海角七號是部不用思考就能輕易看懂得電影(這讓很多人對國片的印象大幅改觀)
但我卻需要用心的沈澱,然後慢慢的去品嚐其中的醍醐味
或許從專業的電影角度上來看,海角七號充滿許多可以更好的小瑕疵
但我認為,以一部商業導向的電影來說,海角七號還是瑕不掩瑜!
「山可以BOT、路可以BOT,現在連海都要BOT」
訴盡了當地居民無法招架資本主義財團對於環境、文化的侵略與剝削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整個恆春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自己家鄉,
重新再造,自己做老闆,別出外當人家夥計。」
這句話更是將鄉里仕紳們對於都市人口磁吸效應的無奈下了最好的註解
「留下來,或者我跟妳走」
相較於六十年前的日本教師與小島友子,阿嘉與友子可以免於大時代的紛紛擾擾
只要他們擁有對愛情的勇氣,以及那一份堅持
這些經典的對白就像是狙擊槍般精準的觸碰到觀眾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共鳴
或許這些手法被認為在戲中過度濫用(事實上還真的有一點:p)
但這就是商業電影,就像被批評為老梗大集合的不能說的秘密一樣
就是一部真正商業導向的台灣電影
走過數十年的累積,海角七號的成功不是偶然
而是台灣電影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下的累積,然後開花結果
過去的台灣電影,訴諸的是悲情
現在的台灣電影,傳遞的是希望
茂伯國寶級的表演獲得觀眾的熱烈迴響,馬拉桑的的產品及自身的努力終獲消費者的肯定
雖然水蛙對老闆娘的愛意依然藏在心中,勞瑪的魯凱族公主還是不見蹤影
但是十歲的大大可以大聲的唱出自己對愛情的想法
六十年前的情書也終於交到小島友子的手裡
同樣對於工作失意的阿嘉與友子更是勇敢的擁抱彼此
這就是現代社會所需要且殷盼且產生高度共鳴的「希望」
PS.
這裡我對於很多人很有認同的「我操你媽的台北」有很多看法
PTT裡有人提到為什麼恆春來的小孩在最沮喪的時候不是用台語罵,而是用國語
我反而覺得魏導這裡很貼切,因為阿嘉雖然對台北恨之入骨
卻沒想到自己竟然連一句真性情的發洩話語都被台北這個大染缸給同化了
這樣想想,會更感受到鄉村人口流失的悲哀吧......
很多人都會用藍色大門來當作是國片不同世代的分野
在這之前,國片是李安、侯孝賢以及吳念真
在這之後,國片就是藝術電影、得獎電影的代名詞
應該是從記錄海洋音樂祭,原住民導演陳龍男的海洋熱開始
這幾年的台灣電影似乎經常與海洋文化、獨立音樂進行強力連結
(其實藍色大門裡就有桂綸鎂與陳柏霖在海邊聽1976演出!)
或許這是小眾文化間的共鳴效應,他們追求的就是夢想與希望
但也赤裸裸的凸顯台灣電影在商業化上的困境
過去的台灣電影如果要賣得好,就必需有明星的號召
例如楊丞琳挑大樑的刺青,還有周杰倫砸下鉅資的不能說的秘密
其實該片本身就已經可以視作為讓台灣電影開花結果的里程碑
雖然主軸是國片少見的怪力亂神(笑),但處處可以看到台灣電影的經驗累積
可惜整個焦點都被媒體因為周杰倫而轉移,甚至稀釋掉
海角七號是很成功的商業片
巧妙的將台灣電影過去會成功的幾個因素精確的揉合在一起
縱使范逸臣並非當紅歌手,曾經紅極一時的林曉培的形象也是每況愈下
地下樂團出身的小應跟馬念先也不是非常大眾的明星
更不用說名不見經傳的林宗仁(茂伯)與田中千繪
但星光大道正紅的梁文音的確幫電影宣傳爭取到不少曝光機會
而在日本頗富盛名的中孝介更是具話題性
對小人物精神的生動刻劃,對海洋文化的緊密連結
對大時代離別的深深遺憾,以及對純真愛情的勇敢與堅持
我們可以在過去很多的台灣電影上看到這些元素與精神
常常一個動作,一個畫面就可以讓觀眾陷入沈思,讓影評讚嘆不已
但海角七號就像只能用正拳的拳擊比賽一般
不閃,不躲,用快節奏的傳達給觀眾的是那份最直接的悸動
音樂與電影通常是反映社會現實與文化的兩大重要元素
但在複雜的工業化社會中,消費者不斷的追求的卻是原始與自然
或許高水準的藝術電影總能讓人不斷回味
但如此用正面思緒去鼓舞人心最深處的電影卻是台灣少見的
沒有太過複雜的語言,沒有太過迷惘的劇情
「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
既然觀眾不願意留下來,那台灣電影就該跟你們走!